2015年1月24日星期六

刹那芳华




刹那芳华

(佛家时空观之一:时间篇)

按语:本文是对佛家时空观的直观阐述,笔者在此无意引发对科技与宗教、唯物与唯心、客观与主观的争辩。部分资料来源于“佛教天地”。

时空观,在科学上属于理论物理学的范畴。从第一代物理巨匠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,到第二代物理巨匠爱因斯坦的“狭义相对论”(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)和“广义相对论”(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),现代的科学时空观日趋成熟。

时空观其实也是哲学研究的范畴,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、文化、宗教对此均有表述。在此,笔者谨辑录佛家的时空观,本文是“时间篇”。

引语

古语云“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”,又云“光阴如白驹过隙”。

晋朝诗人陶渊明的《杂诗》曰:“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;及时宜自勉,岁月不待人。”

武侠小说家金庸在《天龙八部》第三十五章中写道:“红颜弹指老,刹那芳华。”

“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”。人自出生于世间,便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走过生命的历程。

时间本是一长流,实在无法给予分割,但为了方便理解始终、先后等观念,从相续的时间之流中,可将它区分为若干个单位。

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时间计量是百万分之一秒为一微秒,千分之一秒为一毫秒,六十忽为一秒,六十秒为一分,十五分为一刻,四刻为一小时,二十四小时为一日,约三十日为一月,约三百六十五日(十二月)为一年,百年为一世纪,千年为一千年纪。

在佛家的经典中,时间有“刹那”和“劫”的不同。刹那表示极短的时间,劫表示极长的时间。不管是极短还是极长的时间,皆为迁流不住而且无始无终的。通常说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循环不已,而在三世的时间流中,它是刹那刹那相继不断,如同心念生灭不已,从刹那相续中,累积成一世又一世的生灭循环,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坏。因此,小时量的单位为刹那,便于体察心念的生灭;大时量的单位为大劫,便于说明物界成坏的相续。

刹那

“刹那”是由梵语的Ksana音译而来,意译为“须臾”“念顷”,也就是一个心念起动之间的时间。在佛教里,刹那是最短暂的时间单位,以现在的时间计算,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。所谓“少壮一弹指,六十三刹那”,可见刹那的短暂。

《仁王护国经·观空品》云:一念中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。具体地说,一分钟内有四千五百个刹那,四十万五千个念头,可见心念生灭的迅速。

《摩诃僧只律》卷十七云:二十念为一瞬,二十瞬为一弹指,二十弹指为一罗豫,二十罗豫为一须臾,三十须臾为一昼夜。一念大约是现在的零点零一八秒。

《大毘婆沙论》卷一三六云:一昼夜有六四八零零零零刹那。

《往生论注》卷云:六十刹那为一念;一刹那有一百零一生灭。

《大智度论》卷三十云:六十念为一弹指。

《俱舍论》卷十二云:一刹那为零点零一三秒,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(一点六秒),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(一分三十六秒),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(一须臾,四十八分),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(三十须臾)。

经论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,但刹那均表示极短促的时间。

佛经上说,一切有情无情,莫不有刹那刹那生住异灭的无常。也就是说,宇宙万有,刹那之间已经历生住异灭;乃至世界的成住坏空,都是刹那刹那的渐变,累积成一期的突变。甚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的时间,也是由无数的刹那所累积而成,我们说到“现在”,现在刹那已成“过去”,说到“未来”,未来刹那已成现在。所以阿难的“一见不再见”,禅宗的“婴儿垂发白如丝”,庄子的“交臂非故”,这些都是对刹那无常所作的极佳注脚。



“劫”,梵语 Kalpa,音译为劫波、劫簸,意译为长时、大时。原本是古印度极大时限的时间单位,而佛教发源于印度,因此相沿成为佛教计算时间的最大单位。

劫分小劫、中劫、大劫三种。

据佛经载,从人寿十岁算起,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,加到八万岁;然后再从八万岁,每隔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十岁,叫做一小劫。

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。

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。四个中劫分别是:成劫(世界生长期)、住劫(世界壮盛期)、坏劫(世界老死期)、空劫(世界灭无期)。如此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中劫相续循环一次为一大劫。

在佛教的时空观中,以劫为基础,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的过程,而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,其过程必经历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时期,称为四劫。随着四劫不断递嬗更迭,世界便随之一次又一次,无穷无尽地成了又坏,坏了又成。

具体地说,成劫是指山河、大地、草木的器世间,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的世间成立时期。

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的时期,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的分别。

住劫以后,坏劫来临。坏劫,是火、水、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时期。众生世间首先破坏,称为趣坏;其后,器世间亦随而破坏,称为界坏。

空劫时,世界已坏灭,在欲、色二界之中,除四禅天尚存,其他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之中,形成世界未成、万物未生时期的状态(“鸿蒙”)。

空劫之后,又开始另一期的成、住、坏、空,也就是另一个世界又开始成立、持续、破坏。如此世界从成到住、住到坏、坏到空、空到成,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,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,反复生灭,每一周期大约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。

劫的时量悠长,非常规数量所能计量,故佛经中每以譬喻来形容。

《大藏一览集》卷六举以下五种譬喻,来形容劫之悠长:

草木喻:将大千世界的草木,尽皆寸斩为筹,每逢人间百年即取一筹,直到取尽此筹,是为一劫,名曰“草木喻”。

沙细喻:周边宽广四十里之河,内中装满如面的细纱,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粒,直到取尽此沙,是为一劫,名曰“沙细喻”。

芥子喻:有一座城,四面宽高各百里,当中堆满芥子,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粒,直到取尽此芥子,是为一劫,名曰“芥子喻”。

碎尘喻:将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每逢人间百年则取一尘,直到取尽此尘,是为一劫,名曰“碎尘喻”。

拂石喻:有一石广一由旬[“由旬”为长度单位],厚半由旬,每经过兜率天一百年,即有一天人以六铢衣轻拂一遍,直到拂尽此石,是为一劫,名曰“拂石喻”。

此外,佛经中常以“阿僧只劫”来表示长得难以计算的时间。

结语

时间本身不是实体,无法衡量长短。以人生为例,有人惜“人生苦短,一弹指间”,有人叹“人生难过,度日如年”。相对来说,时间的长短,与心行的情绪显现有关。

蜉蝣不知昼夜,朝生夕死;彭祖八百岁,几经沧桑。人间的五百年,忉利天才一昼夜;忉利天五百年,夜摩天才一昼夜[注]。依此推算,人间的一日,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;人间的一秒,对于朝生夕死的蜉蝣,可以当作一昼夜。

如此延促相差,可知时量实在没有标准可言,正所谓“刹那不为短,劫波不算长”。

《四十二章经》云:人命在呼吸之间。这强调了一个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。因此,不管时间的久暂,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上,要珍惜时间、利用时间,以有限的时间,发挥出无限的人性的光辉。

注: 狭义相对论指出,物体在近光速运动时时间变慢(时间延缓效应,也叫“动钟变慢”)。因此,所谓“洞中方七日,世上已千年”的说法,在理论上并非完全不成立。感兴趣的博友可参看笔者的另一篇博文《双生佯谬》。
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